只有1万元,怎么改造一个厂?(上)

产 哥 说 

1万元,怎么改造一个厂?

范晓军,在他做厂长的第四年,用1万元、2个月的时间,让自家工厂“脱胎换骨”。撬动大厂变革,却是从一张“日报表”的数字化改造开始。

从工业化时代走来的传统工厂,在信息化时代应该如何适从?

产哥带你走近“从小做起”的范厂长,也许他能告诉我们,中国工厂该走什么路。

2021年,是范晓军做厂长的第四年。

他所在的雅士利涂料(苏州)有限公司·粉末工厂是一家典型的工业制造企业,上上下下有70多名员工。十条生产线开满全年,可以生产5700吨粉末涂料。

作为管理者,范晓军这几年常听到一句话“任何行业,都值得用数字化再做一遍”。这句话,对他来说有点远,又有点近。

远,是因为数字化听起来是个大工程,可能要花不少钱,对利润率并不高的工厂,是笔不小的支出。工业4.0,任重而道远。

近,是因为范晓军走出了“一小步”,只花1万元,就带着工厂上下员工,用一年时间写出100个数字化表单及流程,实现效率提升——产品平均入库时间下降41%,平均发货交付天数缩短17%。

两小时自建数字化流程

工厂运作管理中存在诸多痛点,如何提升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

三年前,范晓军刚到苏州。厂里的“生产日报表”还是手工表单,每个工人上产线前先领一张纸质表格,然后根据生产情况填入停机时间、品保时间、QC时间、产量等数据……每个工人平均一天要填入40个字段,工厂每天要收36张生产日报表,总计1440个字段。

这1440个字段,范晓军需要专门请一个文职人员逐字录入Access系统。

传统的纸质“生产日报表”

因为员工字体不一,录入过程极易出错,耗时又长。一般要到次日中午,范晓军才能收到完整的生产报表,查阅这一天的生产数据。

除此之外,最让范晓军头痛的是:报表作为员工计件工资的重要核算依据,如果数据有误,员工就会对数据的汇总和准确性产生疑问,申请复审或查询,需要耗费文职人员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核对。

作为一名新任厂长,范晓军迫切希望改变这个情况。

“我一开始只是设想:可否实现让每个生产员工快速填写每日生产数据到系统中?实现系统自动化汇总数据?”

很快,他在企业微信的第三方应用市场里发现了道一云。

通过道一云七巧,他只用了2小时,就把这张“生产日报表”变成了数字化模板。再通过“零代码”后台自主设计和搭建的方式,根据生产流程的实际需求,把节点人员、流程框架组建出来。1个月后,这张“云表单”正式上线使用,在工厂企业微信的系统里开始运转。

整个过程,没有牵动任何一位IT人员。

起初,员工们并不乐意。小刘是最早一批参与云表单填写的员工。“手工表单变手机操作,一开始我们觉得繁琐。上线当晚,车间WIFI信号不好,数字完全填不进去!” 

数字化,对小刘这样的一线员工来说有点远,但“云表单”的好处,他一个月后就发现了。

 “一个是计件,我做了多少量,系统一查就知道,不用再等月底核算。另一个是交班,以前换班后,产品参数我要自己重新调,现在一查表格,照着上一班的参数执行就好,良品率更稳定。”小刘说。

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。
取消